【記者許麗秀雲林報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陳永銘副院長、泌尿部王碩盟主任、泌尿部周博敏醫師、共同召開醫學記者會,會中指出該院近年發展的「無腎管經皮腎造廔碎石術」,能夠改良傳統手術術後須放置腎管三到四天的問題,可有效減少病患術後疼痛,減少止痛藥使用,並縮短住院天數,提升病患接受度並降低醫療成本。
陳永銘副院長說明,泌尿道結石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僅次於尿路感染。據估計台灣地區有10﹪左右的人曾經罹患尿路結石,且經過治療後有50%的患者會有結石復發的情況。認識尿路結石並預防結石,對於台灣民眾而言非常重要。
泌尿部主任王碩盟醫師表示,今年該院開始使用的”軟式輸尿管鏡碎石”則克服了輸尿管與腎臟角度對於傳統內視鏡的限制,可以完整地處理掉腎臟內各種位置的結石。對於體外震波無法擊碎或無法排出結石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泌尿部周博敏醫師指出,泌尿道結石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易發生年齡為30-60歲之間,兒童及老人較少發生。就季節而言,夏天發生率最高。有尿路結石家族史者,發生率也較其他人高。依據結石的大小、位置、是否感染、症狀嚴重程度等因素決定治療的方式。一般而言小於0.5公分的結石多半會自行排出或不造成症狀,可以藥物治療或追蹤觀察即可。大於0.5公分的結石則多半建議手術處理
尿液由腎臟製造,經輸尿管運送至膀胱儲存,最後由尿道排出體外。若尿液減少或濃縮,泌尿道就容易有結晶物質的產生,累積至一定大小就可能造成症狀。疼痛是輸尿管結石最常見的症狀,可能會有腰部鈍痛、脹痛或腎部絞痛。有時痛覺可能反射到睪丸或下腹部。此外腹脹、下痢、反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經常出現,會讓患者甚至醫師誤以為是腸胃道問題。而血尿或尿急、排尿不暢則是泌尿道常有的症狀。當併發感染時,可能會發燒或畏寒的現象。但是腎臟結石可能無症狀,如果沒有定期追蹤檢查,等到發現時結石可能已經相當大。
常見的結石手術包括輸尿管鏡碎石、體外震波碎石、以及經皮腎造廔碎石。輸尿管鏡碎石術或膀胱鏡碎石術常用於較大的輸尿管下段或膀胱結石,屬於泌尿科常規手術,多半相當安全有效。而若結石很小但仍然造成輸尿管阻塞時,也應考慮使用輸尿管鏡取石。體外震波碎石可應用在腎臟及輸尿管結石,它是利用震波對結石產生高壓將結石擊碎,崩解成砂粒狀排出體外,一般適用於較小的腎臟及輸尿管上段結石病患,碎石率大約有八成。大型的腎結石可考慮經皮腎造廔碎石術,再合併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處理剩餘的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