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麗秀/雲林報導】在科技與農業融合的浪潮中,來自雲林四湖鄉的返鄉青年蔡岳昶,以專業背景與愛鄉情懷,改寫傳統農業的未來篇章。
芮比有限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蔡岳昶,自幼成長於雲林四湖鄉下的務農家庭,耳濡目染農村勞動的辛苦。他家中世代務農,年幼時的他常常幫助父母整理蒜頭、曬蒜與剝瓣等繁重農事 。
蔡岳昶深刻體會農村勞動的艱辛,這些經歷成為他日後投身農業科技創新的原點,也埋下了對家鄉深切的關懷與責任。
蔡岳昶一路深耕工程領域,取得電機工程學士與自動化工程碩士學位,目前更持續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攻讀博士,專注於科技創新與系統整合。就學期間的他選擇半工半讀,曾任職於面板製造業以及光學鏡片製造產業,並於近年擔任總經理特助與開發主管,熟稔產線自動化設計、流程管理與產品研發,具備橫跨產學與業界的完整實務經驗。
蔡岳昶懷抱對自動化技術的濃厚趣,返鄉後,他發現雲林地區的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缺工日益嚴重、加工人力老化、作業效率低落。其中以農業蒜頭為例,最核心的剝瓣與選別流程,至今仍高度仰賴人工,造成生產效率與品質控制的重大瓶頸。
蔡岳昶指出,「如果沒有人幫助農民解決這些問題,農村的未來將會被困在勞力與低利潤的循環中。」為此,他創立芮比有限公司,致力於整合自動化技術與農業現場需求,啟動研發計畫《蒜頭剝瓣選別自動化設備》,並成功獲得113年度雲林縣政府SBIR(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支持。
這款蒜頭剝瓣選別機是融合機械設計、結構模擬與農產品特性所打造的智慧型設備。整機具備五大創新模組:
1. 可調式入料門設計:能靈活對應不同品種與大小的蒜頭並調節算投入料的數量,提升剝瓣進料效率與穩定性。
2. 離心力+軟矽膠剝瓣模組:模擬人工力道,降低破損率,有效提升單瓣率與完整性。
3. 四層選別分級系統:依據蒜瓣大小自動分類,平均分級精度超過85%,提升後續作業效率。
4. 風鼓除雜模組:可去除殘膜、蒜骨與細小夾雜物,提升產品與作業環境潔淨度。
5. 模組化結構與維修設計:降低維護成本,便於量產與客製化調整。
經多次測試與優化,該設備已達成每小時處理300公斤以上蒜頭、單瓣率82%、分級精度逾85%,且通過長時間耐久與連續作業測試。也已於今年完成三台樣機初步量產,並進行實地操作測試,獲得農民、雲林SBIR計畫與合作業者高度評價。
「我們希望這不只是一台機器,而是一套為蒜農量身打造的解決方案。」蔡岳昶表示,目前團隊已著手專利申請,並規劃進一步進行量產與通路推廣。
芮比公司與地方農民與加工廠洽談導入合作,希望藉此協助蒜農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品質穩定性與市場競爭力。
在技術開發的歷程中,許多企業常面臨從「實驗室成果」邁向「量產應用」的關鍵挑戰。芮比有限公司正是扮演這項技術轉化的關鍵橋樑,協助客戶從概念驗證(POC)走向產品化(Commercialization),打通技術與製造之間的瓶頸,讓創新不再停留在實驗室,而能真正落地實現、走向市場。
目前,芮比的服務範疇已拓展至農業、漁業、工業製造自動化與技術顧問等多元領域,始終秉持「痛點導向、工程落地」的核心理念,致力將科技精準導入產業第一線。
蒜頭剝瓣選別機即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展現返鄉青年如何運用專業技術為家鄉注入創新活水,實現傳統農漁業的轉型升級,也為台灣地方創生寫下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