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麗秀/雲林報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吳建霖醫師表示,憂鬱症常見症狀包含情緒低落、對所有事物幾乎喪失興趣、失眠、食慾(體重)減退、反應遲緩、疲倦、專注力下降、無價值感、自殺意念。
吳醫師指出,憂鬱症常見於20~50歲、多數個案會在40歲以前發病,在台灣社區中約有2-3成的老人有憂鬱症,終生盛行率約為15%。未經治療之憂鬱症,可能會造成病患學業、職業、社交等功能減損,病患的生活品質因此下降,而長年憂鬱也與未來失智風險提高有關。
目前針對「憂鬱症」的治療仍以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為主,其他治療選擇包含心理治療、生理回饋訓練、腦刺激術治療等。其中,經顱磁刺激術治療(rTMS)是屬於非侵入性之腦刺激術治療,可作為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不耐藥物副作用病患的選擇之一。
78歲陳女士因體重在一周內快速下降,入住內科病房檢查治療,期間照會精神科,發現除食慾下降外,還合併情緒低落、缺乏興趣、失眠、無價值感、多重身體不適 (頭暈、腹脹、心悸、手抖)等症狀。
陳女士飽受情緒困擾已有5年,憂鬱的她大多整日躺床、無法享受生活,不再像往常能夠做家事、做飯,亦拒絕家人邀約出遊;曾接受頭部磁振造影檢查,未有異常發現。此次內科住院治療後,食慾雖有進步,然情緒低落等其餘症狀皆仍持續,經建議下到精神科門診求診。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吳建霖醫師表示,陳女士之情緒、睡眠、食慾、思想等病症符合憂鬱症之診斷。有鑑於其表示過往各類精神科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且有頭暈、嗜睡等藥物副作用之疑慮,決定接受經顱磁刺激術治療。
經治療後,陳女士開始能主動表示要外出活動,能夠感受到快樂的感覺也讓她對生活重拾希望,數周後亦表示前述身體多重不適皆有改善。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在2008年核可經顱磁刺激術治療應用於憂鬱症,台灣也於2018年通過衛生福利部核可使用,是臨床上為非藥物治療的選項之一。
吳建霖醫師提醒,重複經顱磁刺激術治療療程為十天,每天一次、連續五天、進行兩周,每次治療約20至30分鐘,整個治療過程保持清醒。
在治療期間建議依醫囑服用藥物,頭部有金屬植入物者為此項治療的絕對禁忌症。經顱磁刺激術治療可能會有輕微副作用如頭暈、頭痛或治療部位短暫不適,通常可自行緩解。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