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麗秀雲林報導】位於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的大和街三山國王廟,香火鼎盛,香客不斷湧入,尤其每逢農曆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聖誕時,更是達到高峰。馬來西亞沙勞越七里三山國王廟,是在十四年前由前主委陳福星居間促成分靈。十四年後,三尊神像漂洋過海,第一次組團回祖廟謁祖會香,堪稱地方宗教美事。
    大和街三山國王廟主任委員劉瑞德表示,該廟起源於明末,原本是先民渡海來台,隨奉潮州府三山國王保身,後來奉祀於大和街宅中。嘉慶十四年,張元國、張元基兄弟招募五十三庄善信集資興建大和街三仙亭並組織七大柱,廟宇後來在梅山地震時倒塌,信徒以茅屋安祀,香火依然鼎盛。
    主委劉瑞德指出,清末日據時,當時大和街瘴氣未除,民眾多染疫病,於是祈求三山國王神威庇佑,以伏魔施醫濟世,由於神威顯赫,病患均得痊癒,為表達對神恩之感激,善信倡議集資改建廟宇。劉瑞德說,廟內至今仍保存不少古文物資產,頗具文化價值;包括有嘉慶皇帝熙朝柱匾額石及石香爐兩個;清朝時大地震時毀損保留的石柱基數十個,還有一對清領石獅。
    劉瑞德主委特別告訴大家,該對石獅還有著一段故事,民國五十八年,當時廟方不知石獅是清朝古文物,以為不過是普通石刻品,於是把它們送給大埤國中,後來是廟方發現其價值,在當時的鄉長歐明憲協助下,大陣仗地舞龍舞獅,將一對石獅子迎回廟方。儘管石獅像已被學生破壞部份,但廟方如獲至寶,從此妥善安置,不敢再大意。